紀念|三月初三 布袋和尚坐化日
/ 布袋和尚坐化紀念日 /
2023年4月22日
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
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若睹目前真大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
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非聖非凡復若乎,不疆分別聖情孤。
無價心珠本圓淨,凡是異相妄空呼。
人能弘道道分明,無量清高稱道情。
攜錫若登故國路,莫愁諸處不聞聲。
——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是五代後梁時期應現於明州奉化的一位高僧,因常揹負一隻布袋,又稱布袋和尚,因爲被後世視爲彌勒菩薩化身,他的故事在民間廣爲流傳。
唐末的一天清晨,奉化長汀村前的江中水聲大作,波濤轟鳴。正在田間勞作的村民張重天見慣了春汛的洪峯濁浪,令他感到奇特的是,在低沉如牛吼、震顫如雷鳴的波濤聲中,好像有一縷飄飄悠悠的仙樂從遠處傳來,在波浪之間迴盪……更讓張天重驚奇的是,深濁的江水之中居然漂浮着一朵從未見過的蓮花!碩大無比,通體金黃,散放着奇光與馨香,不是順流而下,而是逆流徐徐的向上遊飄來!過了一會兒,金蓮花不見了,可是在金蓮花消失的地方,他看到了一捆柴草,而柴草上竟然躺着一條赤條條的男孩!
面臨滅頂之災,小男孩卻渾然不知,好像舒舒服服地躺在搖籃裏一樣呼呼大睡,陶醉在甜美的夢鄉。張重天沒多想,趕緊用耙地的長柄钁頭將柴捆撥拉到跟前。他剛剛抱起孩子,那捆柴草便散開沒了蹤影,而懷中的那個孩子好像早就知道會被他從洪水中撈起來一樣,衝着他咪咪發笑。張重天看那孩子圓頭大耳,相貌端莊,不覺愛不釋手。抱回家中,與妻子竇氏商量,認爲這孩子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就決定把他收養下來,後由與長汀村隔溪相對的嶽林寺的閒曠禪師取名“契此”。
小契此不但長的富態,而且是個福星,他天真活潑,俏皮好動,給張重天夫婦帶來了無窮的歡樂。更爲神奇的是,自從領養了契此,多年來未曾孕育的竇氏,又喜得一女一男。契此從小就常隨父母到嶽林寺拜佛,還與寺院裏的羅漢聖僧像稱兄道弟。稍長,他和村裏的小夥伴便常到寺裏嬉戲。契此似乎對嶽林寺高大的建築、輝弘的佛殿、巍峨的佛像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同時也受其父母崇奉佛教的影響,從而使得他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契此在嶽林寺出家後,常有些令世人感覺趣奇的舉動。最特別的就是他無論走到哪裏,他都帶着一個大布袋,見物就乞。當有人問他的法號,他就用偈語作答:
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
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從此,他便以布袋而得名,被稱爲“布袋和尚”。他所有的用具,不管是水瓶瓦鉢、木魚念珠,還是破衣裳、爛草鞋,乃至別人丟棄的廢物,統統貯於布袋中。人或譏笑其布袋是垃圾袋,笑答以偈:“有時備無時,無用變有用。”有時在稠人廣衆面前,他將袋中之物傾倒於地,叫道開:“看!看!看!”隨即哈哈一笑,再將所有物品收回袋內。
布袋和尚的形貌很有特點,“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皺鼻樑,大肚子,身體矮胖。他的行爲也很奇特,天將旱時便穿高齒木屐,天將澇時穿溼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氣,而且他隨處寢臥,冬臥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沒有固定的住處,經常到市場上乞食,不管好壞,入口便食,還分出少許放入布袋,那隻大布袋似乎永遠也裝不滿。更奇特的是,他在哪裏行乞,哪裏的生意便分外好。不僅如此,他還逢人便笑,言語無常,卻多靈驗。不幾年,人們便都認識了他。他常袒胸露腹、喜喜哈哈,逗小兒逐之,同時也就把自己那個布袋裏化緣來的甜點乾果分與周圍的孩子。
契此從小就天資聰慧,出家後很接近百姓,常常能夠用偈語來表達深奧的哲理。布袋和尚有次與人比賽插秧,誰輸了誰請吃夜飯。四位農夫手起手落,不一會兒田中就綠了一大片,而布袋和尚眼看就要輸了,他卻呵呵笑着,高聲吟詩:
手把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成稻,退後原來是向前。
大夥一聽這首《插秧偈》很有意思:“福田”既指良田,也指佛田,“水中天”既是大自然的天空,又是佛教的理想世界。“六根”不光是說插秧每行有六株,也暗示佛經指的眼、耳、鼻、舌、身、意,“稻”與佛“道”又諧音,最後一句,“退後原來是向前”,不僅描繪了插秧情景,更包含了佛教的智慧和辯證的哲理。人們在琢磨的時候,布袋和尚施展神通,樂呵呵地插完了秧苗。
布袋和尚於後樑貞明三年(917)三月初三在原籍浙江奉化嶽林寺圓寂,逝前坐在嶽林寺東廊磐石上說了一首“辭世偈”:
彌勒真彌勒,分身百幹億。
時時示世人,世人常不識。
說完,他便安然坐化。人們至此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位布袋和尚就是彌勒菩薩顯化。從北宋開始,大家便或畫或塑了他的形象,供奉於天王殿中,稱爲大肚彌勒,有的還讓他帶着那個“布袋”。佛寺中笑口常開、袒腹露胸的彌勒菩薩像,也就由此而來。
今日適逢布袋和尚坐化紀念日,讓我們共同憶念這位可親可敬的大師,感受彌勒菩薩應化世間的深厚恩德,祝願大家都能像布袋和尚一樣笑口常開,滿心歡喜!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