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九 | 恭迎六祖慧能大師聖誕吉日!








2024年3月18日
農曆二月初九
恭迎六祖慧能大師聖誕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對中國佛教及禪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堅實的意義。
慧能大師從五祖弘忍大師處得授衣鉢,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教法門。
弘化於嶺南,對邊區以及海外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啓迪和影響,王維《能禪師碑銘》謂其:“實助皇王之化”;
同時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養,皇室屢次迎請大師進宮,併爲其建寺造塔。
一首禪偈,得傳法衣
慧能大師幼年喪父,家境貧困,依靠賣柴養母。一日賣柴,聽聞客人讀誦《金剛經》,心開悟解,便離開老家廣東新州,去湖北黃梅縣東禪寺禮拜禪宗五祖弘忍,五祖見其根性太利,吩咐他在寺中舂米打雜。
此後過八個月,五祖弘忍大師讓門人作禪偈以確定繼承人。神秀上座寫“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表明自己對修行的認識,慧能作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顯示自己的觀點。
最終,慧能憑藉對佛法洞徹的理解,獲得了五祖的認可,成爲了禪宗付法藏第六祖。
風幡緣起,折服衆人
慧能到東禪寺僅八月有餘便得法。因年紀輕,爲避免因付法而產生爭端,便遵師囑託南歸隱遁。
高宗儀鳳元年正月八日,慧能至南海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師在講《涅槃經》。聽到二僧對論風吹幡動問題,一曰幡動,一曰風動,爭論不下。
慧能走到二僧面前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印宗法師覺得來人非平凡之輩,便請至上席,探問佛法大意。慧能言簡理當,不拘泥文字。
印宗法師問道:“行者定非常人,久聞黃梅衣法南來,行者莫非就是五祖傳人?” 慧能更無所隱,直敘得法因由。
印宗法師大爲驚歎,爲其剃度,並拜慧能爲師。
曹溪開山,開演大法
慧能大師在嶺南一帶弘法,大倡頓悟法門,其通俗簡易的修持方法,流行日廣,成爲佛教禪宗的主流。
六祖強調“見自性清淨,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並非只有靜坐斂心纔算是禪,一切時中行住坐臥皆可體會禪之境界。
大師又云“先立無念爲宗”,所謂無念,是指“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之意。
口說見性,實際仍執着的人,並未擺脫種種分別的觀念,而這些觀念正是種種煩惱的起源。只要一切都無所執着,真如自性就保持清淨自在。
六祖大師爲中國禪宗之長足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對後來各派禪師建立門庭有極大影響。
一部經典,流傳後世
《六祖壇經》,全稱《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六祖慧能大師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是以六祖講經爲核心,由其弟子法海等禪師,依據其言行開示彙集而成的,是漢傳佛教唯一一本由中國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學術界共同稱之爲經的禪宗著作。
《六祖壇經》可分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即是在大梵寺介紹自己得法傳法的事蹟,並開示“摩訶般若波羅蜜法”;第二部分介紹六祖回曹溪山後,傳授“無相戒”;第三部分是六祖與弟子之間的問答。
《六祖壇經》的中心主張是佛性本有,見性成佛,其內容豐富,文字通俗,以深入人心的方式闡述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
一花五葉,傳燈無盡
在慧能大師之前,禪宗一直是單傳。自慧能大師以後,唯傳心印,不傳衣鉢,禪宗法脈流傳至今不斷。禪宗後分五宗,分別爲曹洞宗、臨濟宗、雲門宗、法眼宗和潙仰宗,雖分五宗,確同一心印,法脈相承,燈燈相續。
慧能大師的弟子很多,據《壇經》記載,有一千多人。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法海、法達、智常、志徹、神會等。禪宗史上非常有影響的青原行思、南嶽懷讓和南陽慧忠等大禪師,也都是慧能大師的法嗣。
在行思一支,到後世分爲曹洞宗、雲門宗和法眼宗;在懷讓一支,到後世分爲臨濟宗和潙仰宗。應驗了達摩傳法偈中所說的“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至此,禪宗在中國蓬蓬勃勃地興盛了起來。
值此六祖大師紀念日,
追憶祖師遺範,祈願祖師加被,
我等弟子,按祖師之教誨如法修行,
早日契入佛之知見,開佛之智慧,
戒惡修善,識得本來,
遠離諸苦,早證菩提!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