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勝節日 | 甲辰年農曆二月二十一,恭迎普賢菩薩聖誕日
2024年3月30日
甲辰年農曆二月二十一
普賢菩薩聖誕日
大行菩薩稱普賢 重重願海浩無邊
一切三昧皆自在 本來妙德盡周圓
寶威來贊娑婆化 靈威神通震大千
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觀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列爲漢傳佛教四大菩薩,深植於衆生之心。智、悲、願、行是其表徵,文殊表智慧,觀音表慈悲,地藏表願力,普賢菩薩則以大行爲其主要表徵。
普賢菩薩,道證一真,德圓兩足。住寂光而興慈運悲,輔善逝而帶果行因。具遮那之全體,示居補處;結華嚴之大義,指歸西方。
據《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普賢菩薩,證窮法界,久成正覺。《華嚴經·如來名號品》則雲,爲輔弼釋迦,度脫衆生,隱本垂跡,現菩薩身。其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名號亦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1普 賢 釋 名
“普賢”,梵語“邲輸跋陀”,或作“三曼多跋陀羅”。《華嚴大疏》雲:“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此約自體;又曲齊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此約諸位普賢;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此約當位普賢;又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此約佛後普賢。當位普賢,悲智雙運;佛後普賢,智海已滿。”
此菩薩與文殊,爲釋迦佛左右二輔。文殊表智,普賢錶行。又普賢表理,文殊表智。又文殊表根本智,普賢表差別智。理智合一,行解相應,寂照同時,即毗盧遮那法身。故《華嚴》一經所明,全歸於此一佛二菩薩之法門,故稱爲“華嚴三聖”。蓋此菩薩,從根本智發廣大願,以萬善莊嚴,一一週遍法界。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名普賢。
“普賢”,梵語“邲輸跋陀”,或作“三曼多跋陀羅”。《華嚴大疏》雲:“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此約自體;又曲齊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此約諸位普賢;又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此約當位普賢;又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門曰賢,此約佛後普賢。當位普賢,悲智雙運;佛後普賢,智海已滿。”
此菩薩與文殊,爲釋迦佛左右二輔。文殊表智,普賢錶行。又普賢表理,文殊表智。又文殊表根本智,普賢表差別智。理智合一,行解相應,寂照同時,即毗盧遮那法身。故《華嚴》一經所明,全歸於此一佛二菩薩之法門,故稱爲“華嚴三聖”。蓋此菩薩,從根本智發廣大願,以萬善莊嚴,一一週遍法界。所謂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圓滿菩提,歸無所得,故名普賢。
2菩 薩 修 證
菩薩久證法身,不離寂光,垂形法界,本地其何能測?即跡門示現,無量劫來所修所證種種行願功德,以至修無可修,證無可證之聖蹟,亦劫海難宣。今據經略引二則:
《悲華經》雲,往昔過恆河沙等阿僧祇劫,有世界名刪提嵐,劫名善持,有佛號寶藏如來。時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即阿彌陀佛)。王有千子,第一太子名不眴(即觀世音菩薩),第二王子名尼摩(即大勢至菩薩),第三王子名王衆(即文殊菩薩),第八王子名泯圖(即普賢菩薩)。轉輪聖王及諸王子,於寶藏佛前次第發願,佛一一授記。
第八王子泯圖白佛言:世尊,我今所願,要當於是不淨世界修菩薩道。復當修治莊嚴十千不淨世界,令其嚴淨,如青香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淨,無有垢穢,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然後我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楞嚴經》雲,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爲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衆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衆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爲第一。”
3普 賢 之 德
從普賢的名號來看,就帶有着大乘菩薩道的本質內涵,“普”說明運心廣大,所求的目標有“普”的特點,求的是一切諸佛所證的功德,以成佛作爲目標。從悲心度衆生來說,所教化的對境也有“普”的特點,要度化無量、無邊、無數的衆生。從修行斷惑的層面來看這個普,是要斷儘自己無邊的煩惱。從其要修菩薩大行來看,就是六度萬行無邊的菩薩行海,都一一行持到究竟。從修行的時間來看他的普,就是窮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無有窮盡地念念不疲不厭地要修行菩薩的普賢的行願無有盡期。
從十大願王的後面兩願來理解這個普賢兩個字,第十願“普皆迴向”,從第一願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乃至第九願的恆順衆生,這些所有的行願的功德,要普皆迴向,這就代表“普”的特點。第九願“恆順衆生”,一切菩薩由於有苦難衆生故,發大悲心,由大悲心發菩提心,由菩提心行菩薩道,由菩薩道圓成佛果,所以一切菩提的佛果屬於衆生。由於佛是以大悲心爲體故,悲是談同體的,既然佛跟衆生同體,於是利益衆生佛歡喜,惱害衆生佛不歡喜。所以恆順衆生的大悲心就構成了普賢的賢的內容、內涵。
從普賢的名號來看,就帶有着大乘菩薩道的本質內涵,“普”說明運心廣大,所求的目標有“普”的特點,求的是一切諸佛所證的功德,以成佛作爲目標。從悲心度衆生來說,所教化的對境也有“普”的特點,要度化無量、無邊、無數的衆生。從修行斷惑的層面來看這個普,是要斷儘自己無邊的煩惱。從其要修菩薩大行來看,就是六度萬行無邊的菩薩行海,都一一行持到究竟。從修行的時間來看他的普,就是窮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無有窮盡地念念不疲不厭地要修行菩薩的普賢的行願無有盡期。
從十大願王的後面兩願來理解這個普賢兩個字,第十願“普皆迴向”,從第一願的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乃至第九願的恆順衆生,這些所有的行願的功德,要普皆迴向,這就代表“普”的特點。第九願“恆順衆生”,一切菩薩由於有苦難衆生故,發大悲心,由大悲心發菩提心,由菩提心行菩薩道,由菩薩道圓成佛果,所以一切菩提的佛果屬於衆生。由於佛是以大悲心爲體故,悲是談同體的,既然佛跟衆生同體,於是利益衆生佛歡喜,惱害衆生佛不歡喜。所以恆順衆生的大悲心就構成了普賢的賢的內容、內涵。
4十 大 願 王
在《普賢行願品》中,菩薩曾發十種大願。
經載,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爲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衆生,十者普皆迴向。”
十大願王一一願皆雲虛空界盡,衆生界盡,我此大願無有窮盡。“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乃至“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今據經中偈頌,略說菩薩十大行願:
一者禮敬諸佛: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 一切遍禮盡無餘
二者稱讚如來:
各以一切音聲海 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 贊佛甚深功德海
三者廣修供養:
以諸最勝妙華鬘 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 我以供養諸如來
……
我以廣大勝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 普遍供養諸如來
四者懺悔業障:
我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五者隨喜功德:
十方一切諸衆生 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 所有功德皆隨喜
六者請轉法輪:
十方所有世間燈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 轉於無上妙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諸佛若欲示涅槃 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 利樂一切諸衆生
八者常隨佛學:
我隨一切如來學 修習普賢圓滿行
我願普隨三世學 速得成就大菩提
九者恆順衆生:
我常隨順諸衆生 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 圓滿無上大菩提
十者普皆迴向:
所有禮讚供養福 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 迴向衆生及佛道
《普賢菩薩行願品》實《華嚴》之歸宿,大藏之綱要;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衆生,成始成終之總持法門。無論上聖下凡,同須依之而修,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即於現生得其實益。
5菩 薩 應 化
普賢菩薩,行願無窮,分身塵剎,隨緣教化衆生。相傳,唐代的拾得大士是普賢菩薩的化身。天台山國清寺的豐幹禪師,一日行經赤城道旁,聞草叢中有兒童啼哭,趨前視察,見一小孩約十來歲,詢其姓名,答:“我無家、無姓、亦無名。”豐幹禪師愍其無依,帶回國清寺,交庫房當茶童。因是拾來,名之“拾得”。
拾得聰明伶俐,後任齋堂香燈,及執掌出食等雜事。一日,四顧無人,竟登座與所供奉的聖像對坐而食,還呵斥聖像小果,焦芽敗種。事被知庫靈熠禪師看見,責其對聖像不恭,罷其香燈職,派往廚房洗碗碟。
一次寺中飯食花果被鳥啄食,拾得竟執杖打寺中供養的山神像,責其守護伽藍不力,有失職責,枉受沙門供養。當晚寺僧,皆夢見山神說:“拾得打我,罵我。”靈熠禪師至山神像前視察,果見山神像有杖打痕跡。
自此,僧衆始知拾得,並非凡間俗子,不再以瘋子看待。後因阿彌陀佛化身的豐幹禪師,對丘太守說:“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的化身。”拾得聖蹟顯露,與寒山同離國清寺,後不知所終。
普賢菩薩《警衆偈》雲:
是日已過 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 如救頭然
但念無常 慎勿放逸
值此普賢菩薩聖誕殊勝吉日,願諸同仁恪遵菩薩十大願王,信願唸佛,入涅槃城,得大安樂,早度有情。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