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 | 吉祥而卧,入般涅槃!
农历二月十五
是释迦牟尼佛涅槃纪念日
两千多年前的这一天
古印度拘尸那迦
释迦牟尼佛在娑罗双树间
经云:
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
佛大音普告,声至有顶
面门放光,遍照三千
六趣遇光罪垢消除
佛的涅槃
佛在毗舍离城的时候,已经有了重病,在那里度过雨季后,偕弟子们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铁匠纯陀供献的食物,病更加剧。最后走到拘尸那迦罗一条河边,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有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了绳床,枕着右手侧身卧着。后来所有卧佛像(即佛涅槃像)都是这样的姿式。
陆信忠绘,南宋,约12-13世纪,
绢本设色,奈良国立博物馆藏
佛告知弟子们将要涅槃,弟子都守候着。夜间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去见佛,阿难陀想挡住他,佛知道了,唤他到床前为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成了佛最后的弟子。佛在毗舍离临出发前和在途中为弟子们作了多次的教诲,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后嘱咐弟子不要以为失了导师,应当以戒为师,要努力精进,不要放逸。
夫涅槃者,名为解脱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
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槃。
佛的涅槃是已经超越生死,证得不生不灭,无有烦恼系缚,无有生老病死的究竟解脱的境界。
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大般涅槃经》云:当知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示同毒树,是故现舍入于涅槃,迦叶,当知佛是常法,不变易法。
又云:如来亦尔,成等正觉,为大医王。见阎浮提苦恼众生,无量劫中,被婬怒痴,烦恼毒箭受大苦切。为如是等说大乘经甘露法药。疗治此已,复至他方。有诸烦恼毒箭之处,示现作佛为其疗治。是故名曰大般涅槃。大般涅槃名解脱处。随有调伏众生之处,如来于中而作示现。以是真实甚深义故,名大涅槃。
《妙法莲华经》云:如是我成佛已来,甚大久远,寿命无量阿僧祇劫,常住不灭。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佛陀出现于娑婆世界,是为了救拔被烦恼毒箭所伤的众生,方便示现涅槃。
另一个方面,如果佛陀长久住世,很多众生就不会珍惜,反而生起骄慢之心,不听佛的教导。
另外,佛陀出现于世间,要随顺世间的规律,像普通人一样出生、求道、成道、说法教化、然后涅槃。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