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回門日












大年初二的習俗是什麼?
“春節,別稱,新春、年節、天臘、歲首、新年、大年,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之一,從除夕到大年初七,每一天都有一些習俗和禁忌,像大年初一就有不洗頭、不洗澡、不洗衣服、不掃地等禁忌,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大年初二習俗
1、回孃家
初二,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必須是雙數,單數不吉利,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女兒回孃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爲帶手或伴手,回孃家的閨女還要帶上糖果和麪條,糖果表示祝願生活甜甜美美,麪條是表示健康長壽的意思。
2、吃開年飯
正月初二謂之“開年”,從這一天開始,人們帶着三牲、餈粑、煎堆等禮品,走親訪友。韶關沙田一帶殺生雞開年,取生氣十足的意思。在飲食習俗方面,正月初二這天的中午飯稱“開年飯”,菜式多樣,皆取吉祥寓意。雞是少不了的,燒肉取“紅皮赤壯”(身體健康)之意,炒飯取意“大顯身手”;豬脷(舌)取“大利”之意,還有生菜,取意“生財”,蒜喻能寫會算,蔥喻聰明,韭喻長長久久等。
3、祭財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號,這天均大舉祭祀活動,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4、“食日晝”
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
這習俗,潮汕人稱爲“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爲什麼呢?因爲還得趕回去祭祀財神呀!
5.初一的餃子初二的面
正月初二的“迎婿日”,來源於民間的一種說法“一個女婿半個兒”。正月初二這天,出嫁的女兒都要帶着丈夫,孩子回孃家拜年,丈母孃要在家迎接女婿一家的到來,所以這一天又稱“迎婿日”,有吃麪條的習俗。初二的面在老傳統中要用初一的餃子面來做,而且必須是冷湯麪,就是下好的麪條在冷水中過水浸泡,然後配上澆頭做成冷麪食用,但是冷麪在冬季的北方食用確實有些太涼了,所以現在一般都是下一碗熱湯麪來代替了。現今人們一般都打個滷兒或者炸點醬麵。
6.忌午睡
  大年初二這一天,白天不可午睡,否則整年度都會很懶惰。主要因爲過年期間有很多客人到家裏拜年,如果睡午覺的話對人很失禮,會讓家庭有負面的影響出現。
7.拍福照
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平日難得回家,一家人一起拍照留念,就變成了難得的回憶。
8.其他習俗
忌洗衣:水神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忌洗衣服。
忌倒污水、垃圾、掃地:過年期間不要從事灑掃的工作,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女人是不可穿着短褲短衣拜祭的;
祭財神忌語:舊時有登門售財神像者,不欲購者,只能回答已有,忌諱說不要,以避不祥;過年期間魚是必備菜,曰“有餘”。吃魚時,應將頭尾留下不吃,這樣就表示來年不僅有吃穿,還有剩餘。
福建福安:親朋好友互不串門。大年初二爲祭日,除了親友互不串門外,還有一些習俗:各家各戶不放鞭炮;不點香火;不奏禮樂;商家關門歇業等。

评论

热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