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擡頭,“咬龍食”有講究,老人說“6樣龍食不上桌,福少財空家不興”,具體指啥?有啥講究,老傳統別丟了

 


老人們常說“不出正月不出年”,雖然從正月初七開始,人們都陸陸續續迴歸到工作崗位上,但是從傳統意義上來講,一直到出了正月纔算真正過完年。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明顯的標誌,那就是另外一個重要傳統節日的來臨——二月初二龍擡頭,民間又稱之爲青龍節,春龍節,農耕節,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的重視。
我國屬於農業大國,二月的到來,意味着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暖花開,春耕也就此正式開始。相傳三皇之首伏羲氏,每逢二月二都要“皇娘送飯,御駕親耕”,還會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的黃帝,堯舜禹都紛紛效仿,一直到了周武王時期,將這一習俗正式納爲國策來推行,屆時,會舉行隆重的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最早的龍頭節。
在過去,水利灌溉技術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人們通常是靠天吃飯,農民們對於春雨都格外重視,而龍在我國的神話當中,是一種生活於大海中的神異生物,專門掌管着行雲布雨,所以在二月二,民間流行着敬龍祈雨的習俗,希望龍王多多降雨,保佑風調雨順,莊稼獲得豐收。
另外,我們中華民族都號稱是龍的傳人,龍對於中國人有着特殊的意義,所以龍擡頭的日子也就顯得更加意義重大。人們在二月二的時候,會通過各種民俗活動,比如剃龍頭,採龍氣,啓龍船,使耕牛,引田龍等等,這一天的各種活動都與“龍”有關,人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爲新一年祈福納祥,保佑家人吃喝不愁,平安順遂發大財。

二月二龍擡頭,“咬龍食”有講究,老人說“6樣龍食不上桌,福少財空家不興”,具體指啥?有啥講究,老傳統別丟了。二月二是民間的傳統大節,這一天流行着很多關於“龍”的習俗,剃龍頭,沾龍氣,敲龍頭,還有最爲重要的“咬龍食”。在這一天的“龍食”頗爲講究,每一樣都寓意滿滿,人們希望通過這些龍食,可以爲家人祈禱平安吉祥,新年有個好兆頭。接下來一起來探個究竟吧。

1、豬頭肉(龍頭)
關於二月二吃豬頭肉,民間有很多說法,一是正月十五吃元宵,等到正月一過,年也過了,節也過了,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後只剩下一個豬頭,這豬頭只能留在二月二才能吃。
另一個關於吃豬頭肉的說法則來自於宋代《仇池筆記》中記錄的一個典故,說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飢餓之時來到一個小廟,和尚獻上了一盤“蒸豬頭”併爲此賦詩,王中令邊吃豬頭肉,邊聽着風趣別緻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爲“紫衣法師”。後來民間俗語就說:“哪有提着豬頭找不着廟門的。”人若懷才不遇,不必氣餒,早晚必會找到能夠理解你,而又肯接受你的人。在二月二當天吃豬頭肉寓意來年盛世太平,風調雨順,希望來年有一個好收成。

2、餃子(龍耳)
餃子是北方人最愛吃的美味麪食之一,在很多節日上都比較有代表性,二月二這天也會吃餃子慶祝,因爲餃子形狀如耳朵,所以這天吃餃子也稱爲“吃龍耳”。還有地區流傳着“二月二吃水餃,百病懼龍體外跑”的順口溜,認爲吃餃子可以保佑身體健康,祛除百病。此外餃子餡講究有菜還要有肉,也就是“肉菜餃子”,因爲“肉菜”諧音“有財”,吃肉菜餃子寓意財源滾滾。

3、龍鬚麪(龍鬚)
二月二這天有吃龍鬚麪的習俗。“龍鬚麪”是北方傳統風味筵席面點品種之一,麪條又細又長、順滑綿軟,外形好像龍鬚一般。民間認爲,吃龍鬚麪也叫作食龍鬚。用吃麪條的習俗來祭拜龍王,希望吃了之後能像龍王爺一樣長命百歲。再者麪條順滑爽口,有着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好寓意。

4、春餅(龍鱗)
在北方到了二月二這天會吃春餅,被喚爲“咬龍鱗”。所謂春餅是麪粉烙制的薄餅,是一種燙麪薄餅,麪餅裏面捲上自己喜歡吃的新鮮蔬菜或肉類,疊成三角狀,就像龍王身上的鱗片一樣。龍擡頭這天吃春餅寓意着五穀豐登,富裕美滿,也是春天的象徵。

5、炸油糕(龍膽)
二月二這天有吃炸油糕的習俗,稱之“食龍膽”。黃米麪做成的油糕色澤金黃,內裏有各類餡料,總的來說甘甜味居多。外酥裏嫩,甜而不膩,掰開後香甜的糖汁慢慢溢出,跟龍膽相似,民間認爲吃油糕這種“龍膽”有壯膽的說法,保佑全家身體健康,寄託着人們對來年生活的厚望。


6、爆米花
吃爆米花的傳說來源於武則天當皇帝時,玉帝下令三年內人間不許降雨。龍王不忍百姓受災偷偷降雨,玉帝得知後,將龍王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爲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或者炒黃豆的習俗。

评论

热门博文